您現在的位置: 首頁 走進達州 > 住在達州
從全市農業工作暨產業扶貧現場推進會上獲悉,2017年,我市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,確保全年農業增加值增長4%以上,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%,著力把達州建設成為“全國富硒農產品生產加工供給基地”、“全國綠色農業融合發展先導示范區”。
據了解,我市作為全省的農業大市,一直保持著穩定發展態勢,發展過程中,存在不平衡、不協調、不匹配等問題。比如,2016年,我市糧食產量居全省第2位,但從外省調入糧食仍占總量的13%左右;油菜籽產量居全省第2位,但本地菜籽油市場份額占比很小;牛出欄量居全省農區第1位,豬肉、牛肉、禽肉產量居全省第3位,仍有約4%的肉品靠外調;水產總量居全省第7位,但本地市場約45%需外調;鮮奶基本作為原料外銷,本地市場奶產品基本靠外調。
“達州要從農業大市變為農業強市,必須抓住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利契機,優化產業布局和結構調整。”達州市農業局局長熊明霜坦言,目前,達州市農業結構性矛盾突出,主要表現為產業結構不優,缺乏全域統籌,產出與市場需求錯位,農民增產不增收;農產品精深加工能力弱,產業鏈條短,附加值偏低,知名產品稀缺;新型職業農民數量少,龍頭企業、專合社帶動農民利益聯結機制不健全;機械化程度較低,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滯后,規模化水平不高。
針對這些問題,我市將著力推進農業全域統籌發展,將結合各縣(市、區)資源稟賦和特色優勢,統一規劃產業布局,統籌打造特色亮點;將出臺各種激勵政策,吸引懂經營、善管理、會銷售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職業農民隊伍,成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力軍;著力三產融合,要種養加銷一體化推進,重點突破農產品精深加工瓶頸,延長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,提升農業增加值和附加值;要抓住新的經濟增長點,深度挖掘農業休閑、觀光、體驗和農村電子商務等新業態新動能,穩定增加農民收入。
2017年,我市將優化產業布局結構,制定全市現代農業產業區域布局規劃和糧食、生豬、茶葉、中藥材等產業專項規劃;全年新增特色產業面積10萬畝。農業產業融合發展,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,力爭今年引進2—3家全國知名農產品加工企業入駐達州,拉長特色糧油、畜禽、優質蔬菜、經濟林果等優勢產業鏈。同時,大力推行標準化生產,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。加快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,年內完成市級監管平臺建設,實現主要農產品質量全程追溯。產地檢疫面、屠宰檢疫率和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率均達到100%。完善動物防疫體系,打造全鏈條風險管理體系。抓好疫情防控,建立市級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中心,確保強制免疫密度達95%以上、群體免疫抗體合格率達70%以上。按照“田成形、路成網、渠相連、旱能灌、澇能排、機能耕”的標準,2017年,達州市將新建高標準農田34萬畝。研發、引進、推廣適宜機械,重點突破水稻機育機插,油菜、玉米、馬鈴薯機收,茶葉機采水平。全市規劃發展種子(種苗)基地面積12萬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