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現在的位置: 首頁 商會資訊 > 商會新聞
包惠說,達州是一個山川秀美、文化厚重、區位獨特、資源富集、宜居宜業的城市,是一個很有魅力、很有發展潛力的城市。但另一方面,達州人口多、底子薄、發展不平衡,是四川省貧困人口最多、脫貧任務最重的市州。當前達州最緊迫,也是必須完成的一項重要任務,就是全力打好脫貧攻堅戰,確保2020年全面消除絕對貧困,與全國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。
談及達州貧困人口致貧的原因,包惠概況了“四對矛盾”:
一是貧困人口“減貧難”與“返貧易”的矛盾。由于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地域偏遠、交通不便、自然災害頻發的一些地區,貧困人口就地減貧和易地搬遷難度非常大。加之抵御風險能力脆弱,脫貧后極易再次返貧。
二是產業發展“資源豐富”與“轉化困難”的矛盾。達州所有的貧困村中,三分之二以上擁有較好的農業資源,但受交通條件、種養技術特別是人力資源的制約,資源難以轉化為資本,村民守著“金山”卻無法過上小康日子。
三是脫貧資金“需求大”與“統籌難”的矛盾。對于貧困地區來說,主要的問題是基礎設施、產業發展和社會公共服務方面的差距比較大,對資金的需求量也非常大。另一方面,現行項目資金的管理模式和投入模式,地方缺少統籌權,集中投向重點貧困地區的難度大。
四是人才“需求大”與農村“留人難”的矛盾。達州是一個農民工輸出大市,常年有180萬農民工在外打工。貧困村大量勞動力外出務工,成為“空巢”村,不但致富能人難找、甚至連村干部都難選,而且工商資本、龍頭企業等市場力量進入的渠道也非常窄。
包惠介紹,達州堅持精準扶貧、精準脫貧,以脫貧攻堅統攬縣域經濟和“三農”工作全局,確保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,脫貧奔康路上決不落一村一戶一人。 包惠認為,群眾要“真脫貧”,黨委政府、黨員干部就要“真扶貧”。但是,解開貧困枷鎖,歸根到底還是要靠貧困群眾自力更生、艱苦奮斗,激發群眾內生動力。 達州主要在做三方面的工作:一是要加強教育引導,從思想上“拔窮根”。大力宣傳勤勞致富的典型,讓貧困群眾認識到,脫貧攻堅是貧困地區群眾及貧困人口自己的事業,營造一個致富光榮的氛圍。二是要依靠群眾尊重群眾。在脫貧攻堅中,特別是項目的實施中,讓群眾享有知情權、決策權、參與權和監督權,充分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。三是“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”。既注重資金項目扶持,更注重人才、信息、技術和管理的援助,幫助貧困地區加強基礎教育,發展職業教育,促進社會事業發展,提高貧困群眾素質,增強群眾自我發展能力。
達州出臺了五個方面的具體措施:一是在組織領導上,建立“雙組長制”,黨政同責,常務擔綱,加強了對全市脫貧工作的領導。二是在管理力量上,健全扶貧移民機構。三是加大資金投入力度。四是在政策措施上,提出“教育資助解困一批”到戶措施,注重依托教育來“拔窮根”。五是落實“五個一”幫扶機制,確保扶貧工作順利開展。
“達州的脫貧攻堅工作到了決戰的階段,也是啃硬骨頭的階段。”包惠認為,在脫貧攻堅工作中,首先要正確處理好“輸血”與“造血”的關系。“輸血”解決基本保障問題,“造血”解決長期發展問題。大力發展直接關系農民增收致富的特色種養、農產品精深加工、鄉村旅游“三大產業”。
其次要處理好開發和保護的關系。在脫貧攻堅過程中,達州始終堅持既要溫飽,更要環保。達州將依托巴山大峽谷5A級景區旅游重點項目的建設,推動宣漢、萬源兩個國貧縣全域旅游,使得鄉村旅游成為當地脫貧的支撐產業。
再次要處理好硬件和軟件的關系。脫貧奔康不僅要解決貧困地區的道路暢通問題、飲水安全問題、農村電力保障問題,以及危房改造等基礎設施建設的硬件問題,同時也要著重解決好教育、衛生和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這一軟件問題,讓群眾住上好房子、過上好日子、養成好習慣、形成好風氣。
最后要處理好“口袋”與“腦袋”的關系。口袋裝滿了,但是腦袋如果空著,口袋遲早又會癟下去,所以要大力開展新農村文化建設,實施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工程,抓好在外務工人員返鄉創業,著力培養新農村新風尚和創業致富帶頭人。
包惠說,達州市是勞務輸出大市,常年在外務工人員180萬人,不少人員在外務工積累了經驗、技術、資金,包括人脈,這些人在外打拼多年,渴望回歸故土、返鄉創業。為了順應發展的要求,達州市委、市政府出臺了支持達商回鄉發展,支持農民工回鄉創業的政策,吸引了很多多年在外打拼的有所成就的達州人回達州來發展。一方面解決了人才問題,另一方面也解決了資金的問題,更重要的是為達州的發展蓄積了力量。